attachpic in(1,3)
全市地方志工作信息
南充市情
查阅更多 >
  南充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要冲,地处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国家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川陕革命老区重要节点城市。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所在地,胡耀邦同志是第一任行署主任。南充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经济总量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中国制造业最优投资环境城市、久负盛名的 “绸都”,是川东北唯一同时设有海关、商检、外管的城市。   南充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千米,南北跨度165千米,东西跨度143千米,东邻达州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全市辖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3区和西充县、南部县、仪陇县、营山县、蓬安县5县,阆中市由四川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2018年末,全市人口760万,南充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14%。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006.03亿元,列全省第5位,在川东北率先跨入“2000亿俱乐部”。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4.73亿元,列全省第2位。   
查阅更多 >
顺庆区情
查阅更多 >
  南充市顺庆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游西岸,位于北纬30°41'—31°16',东经106°—107°1'。东临嘉陵江,与蓬安县、高坪区隔江相望;北与南部县、西充县接壤;西与西充县和嘉陵区毗邻;南连嘉陵区。南北长38.5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542.46平方千米。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丘陵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在270~513米之间。境内河流属嘉陵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渔溪、潆溪、西河等。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宜农。
查阅更多 >
高坪区情
查阅更多 >
  高坪区地处四川省东北、南充市东南部嘉陵江东岸。东邻蓬安、岳池两县,东南、南与岳池县、嘉陵区接壤,西南与嘉陵区隔江相望,西、西北、北与顺庆区依江相连,北、东北与蓬安县交界,行政区域面积806.14平方千米。区境有一江六河,全区水域面积75470亩。嘉陵江区境段水能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量18.8万千瓦,已建成青居、小龙门、凤仪三座水电站。矿藏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矿产7种,包括金属2种,非金属3种,能源2种。尤以岩盐、建材储量巨大,易于开发利用。2017年,全区耕地35856公顷,林地26240公顷,森林覆盖率32.6%。区境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植物资源58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30科110余种,灌木50余种,成片分布的以柏木纯林、桤柏混交林、松树林为主;经济林木以柑桔、桑树、大枣、杜仲为主,有核桃、柚子、桃李杏梨及油桐等。现有动物资源240余种,其中:野生动物44种,包括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黑鹳、金雕、四川鹧鸪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鸳鸯、苍鹰、长脚秧鸡、雀鹰4种。
查阅更多 >
嘉陵区情
查阅更多 >
  嘉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南充市西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地处东经105°45′0″—106°0′0″之间,北纬30°27′30″—30°52′30″之间,行政区域面积1179平方千米。北靠顺庆区,南邻武胜县,东连高坪区,西接西充县、蓬溪县,位于川中台拱构造单位之内,区内侏罗系红尘分布广泛,且地质构造稳定。全境位于南充市北部低山区以南的南部丘陵区内,地势从北向南逐渐降低,海拨由500米下降到256米,地貌由高丘逐渐变为低丘或低丘平坝。全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宜农。境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空气湿度大,年均相对湿度为79%,境内多雾。年平均风速在1.2米至1.7米/秒之间,一年中无风的时间在50%以上,是全国著名的小风气候区。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330多毫米,人均拥有水量仅688立方米。嘉陵江的水能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流量为658立方米至891立方米/秒。地下盐矿资源丰富,盐层厚度大于100米,氯化钠含量260克/升以上,一级品率97%至98%。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气藏储层厚10米左右,地质储量2亿立方米/平方千米,地处该气藏的李渡镇有闭合面积14.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约29亿立方米。区内动物主要有家禽家畜、野生脊椎动物、野生无脊椎动物。药用或食用的主要有田螺、河蚌、蟹等,益虫主要有蚯蚓、金小蜂、赤眼蜂、螳螂等。重要的粮食作物有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旋花科的红苕,豆科的大豆、蚕豆、豌豆、花生等种植普遍。区内用材植物品种主要有樟树、罗汉松、枫香等。全区的经济植物主要品种有桑树、油桐、柑桔、板栗、樱桃等。2017年,全区耕地面积近60000公顷。
查阅更多 >
阆中市情
查阅更多 >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1°22′—31°51′、东径105°41′—106°24′之间,东毗巴中市、仪陇县,南邻南部县,西接剑阁县,北连苍溪县,2018年全市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西北毗连剑门山区,东北紧接大巴山区,由川北低山区逐渐向南过渡到川中丘陵地带,为低山、丘陵、河谷平坝地貌,地质构造为新华夏系一级沉降带。全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嘉陵江由北至南纵贯市境中部,东河、西河、构溪河、白溪河及160多条小溪沟,分别由东北、西北两侧汇入嘉陵江,地表水系发达,土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龙泉镇的天冒水山海拔888.8米,为全市最高点;最低处为嘉陵江猫儿井段,海拔328米,境内相对高差560.8米。2017年境内年平均气温18.2℃,与历年平均值16.9℃相比偏高1.3℃;年极端最高气温39.5℃,与历年同期极端最高值40.6℃相比低1.1℃;年极端最低气温-3.3℃,与历年同期极端最低值—3.4℃相比高0.1℃。年总降水量868.6毫米,与历年平均值1026.9毫米相比偏少33%;年总日照时数1283.3小时与历年平均值1129.6小时相比正常偏多15%。   
查阅更多 >
南部县情
查阅更多 >
  南充市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位于北纬31°04′-31° 40′和东经105°27′-106°24′之间。县境东接仪陇、蓬安,西邻盐亭、梓潼,南靠西充、顺庆,北连阆中、剑阁。   县城位于国道212线(兰州─重庆),省道101线(成都─南江)、204线(南部─渠县)和正动工修建的兰渝铁路((兰州—重庆)、南广高速(南充—广元)、成南高速(成都—南部)、巴南高速(巴中—南部)的交汇处,与成都、重庆三点连线呈等边三角形。   南部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县境内丘陵起伏,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98—826米,东西分布着大巴山余脉和剑门山余脉。地貌多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高度400—600米。主要河流嘉陵江由正北向东南贯穿境内,流长78公里;其支流西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长202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耕地7.8万公顷,林地9.5万公顷。   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大巴山脉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气不易入境,所以境内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季风显著,雨量充沛;虽日照偏少,但四季分明。一般特征是:春早,回暖不稳,少雨,常有春旱;夏热,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涝交替,旱多于涝;秋短,降温快,绵雨显著;冬干,少雨,气候较温。县内四季起止时间大致为:春季3月1日至5月20日81天,夏季5月21日至9月15日共118天,秋季9月16日至11月25日共71天,冬季11月26日至2月28日共95天。由于各地位置和地形不同,四季起止时间也有差异,境内西北与东南相距较远,季节一般相差10-15天。   
查阅更多 >
西充县情
查阅更多 >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跨东经105度36分4秒至106度4分7秒,北纬30度52分4秒至31度15分7秒,东西长44.7千米,南北宽42.4千米,面积1108.6平方千米。东邻顺庆区,南接嘉陵区,西南连射洪县、蓬溪县,西靠盐亭县,北与南部县接壤。距离南充36千米、重庆210千米、成都260千米。县域处于川东北丘陵地区,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属浅丘地貌,沟谷纵横,丘陵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山脉呈南北走向,北面略高。中部突起。平均海拔约400米,最高点为县境西部的万年山,海拔617米;最低点为莲池乡沙滩桥河底,海拔29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早冬晏,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8℃,无霜期300天以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937.5毫米,日照1306.6小时,多以干旱、洪涝、阴雨为害。县境内水资源匮乏,地表水是主要水源。多为季节性河流,除宝马河发源于盐亭县、南部县外,其余均源自本境且源短水枯。全境除青龙、双洛、双江、高院、同德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域属涪江水系外,其余均属嘉陵江水系。涪江水系流域面积94.45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8.5%,向西南、西北流贯;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014平方千米,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1.5%,呈北南向流贯。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7种,其中经过地质调查评价和勘查的矿产较少。除盐卤还未开采外,其余均有矿点。2017年末,全县有莲池中型石油油田和罐垭八角中型天然气气田各1个,砖用页岩31处。砖瓦用粘土、含钾岩石、矿泉水各1处,小型油气田52口。除2个中型油气田外,其余矿床规模全属小型矿床及矿点。粮食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红苕,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辣椒,桑树、柑桔、桃、梨均宜种植。森林覆盖率达45%。   
查阅更多 >
仪陇县情
查阅更多 >
  仪陇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邻平昌、营山,南衔蓬安,西同阆中、南部接壤,北与巴州、阆中毗邻。东西延绵61.35千米,南北宽56.7千米,面积1767平方千米。县境地处米仓山南缘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以低山为主,丘陵次之。海拔500-700米,相对高度200-400米。立山寨海拔793米,是全县最高点。山体由砂岩组成,略向东南倾斜,属单面山。深丘经长期风化侵蚀,山顶浑圆,多辟为耕地。丘陵之间分布着许多狭长的坝子为主要水田区。新政镇石鸭子嘉陵江出境处,海拔308米,是县境最低点。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无霜期长,阴雾天多,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减少,干旱日趋严重。日平均气温,冬季4~8℃,夏季一般在28℃左右,最热在8月,最冷在1月。   
查阅更多 >
营山县情
查阅更多 >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巴河、嘉陵江之间,与渠县、蓬安、仪陇、平昌接壤,东出达州通湖北,南抵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到秦川,幅员面积1635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从北到南依次为低山丘陵、浅丘带坝地;带状平坝横贯东西,最高海拔889米。县境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3℃,年际变化小。常年无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085毫米,强度不大,可用率高。年平均日照1409小时,与全国相比,明显偏少,但完全能够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多层次的地形,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境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达1100多种,具有开发潜力的矿产资源有盐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硅砂岩、膨润土和菱铁矿等。   
查阅更多 >
蓬安县情
查阅更多 >
  蓬安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北纬30°44′—31°17′、东经106°10′—106°41′之间,东西宽22.11千米,南北长61千米,面积1332平方千米。全境从西北至东南呈长条状,纵长横短。东出达州通湖北,南进广安达重庆,西经顺庆进成都,北上巴中出秦川。县境呈典型丘陵地貌,南北两高、中间低。最高海拔827.3米,其中平坝占7.8%,浅丘宽谷占7.97%,高山管谷占22.64%,浅丘低山占4.72%,中丘中谷占11.98%,中丘中谷带坝占38.4%。县境无完整山系,海拔600米以上的低山50余座,集中分布在县南的凤石、罗家、南燕、新河及县北的诸家、鲜店等乡,面积为349.52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26.24%。县境丘陵集中分布于兴旺、河舒、巨龙等3个区域为中心的乡镇,面积556.9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41.81%。   
查阅更多 >
魅力南充
【艺术】南部县升钟树皮画
查看更多 >
树皮画是利用树皮所具有的天然形态和不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而成的各类半浮雕式图画。在树皮纸上作画,以矿石和植物颜料为主,内容以人物像、风景和生活情景为主。   升钟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树皮资源非常丰富。以杜光显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干部和村民,利用这一资源制作了各类题材的美术作品。   杜光显的树皮画以野生桃树为主要材料,制作出各种山水、花鸟、人物画。他利用桃树皮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削嵌成画,古朴典雅,立体感强,既有油画效果,又有国画神韵,更具浮雕风格,是其它各类工艺品无法替代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得到文化艺术部门的高度评价,其作品畅销全国各地同时也被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及名家收藏。2013年,经南充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树皮画制作工艺流程:(1)采集各种树皮,堆放阴干备用。(2)根据不同树皮的天然花纹,设计树皮画纹样图稿。(3)将纹样图稿复印在已装饰的板材上。(4)将不同树皮花纹材料托雕成纹样零部件。(5)对零部件进行外观修理、整形。(6)在已装饰面材上按事先构上的图形线框里用强力胶粘贴图形零部件。(7)用油彩或广告涂料彩绘颜色。(8)喷涂亮光漆或清漆。(9)装框即成成品。   杜光显,男,汉族,1951年7月出生,南部县升钟镇人,从小受祖父杜天泽、父亲杜永昌的影响,对树皮画的制作和加工颇感兴趣。从部队复员后,跟随父亲学习树皮画的加工制作,1986年开始独立研究、制作树皮画,其作品在全国各地参加展览50余次,并先后获得金奖、银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等殊荣。   
【廉润果州】颜真卿:字如其人 秉直刚正
查看更多 >
颜真卿   字如其人 秉直刚正   苏轼曾云:“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巧合的是,1200多年前,杜甫、颜真卿、吴道子都在南充境内留下了足迹,他们笔下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那就是嘉陵江。   人们谈及颜真卿,往往折服于其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但是,他的人生远不止书法所能全然概括,他还是位刚正不阿、忠贞不屈的唐代名臣。中秋节前夕,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们沿着颜真卿的足迹,从嘉陵江边的离堆,追寻到大云梁上,跨越千年历史时空,走进颜真卿的世界,看到的是一副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盛唐脊梁。   嘉陵江畔 碑文流芳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颜真卿有名的《劝学诗》。作为“孔颜曾孟”儒学四姓的颜氏一族,颜真卿的家学渊源十分深厚。细数祖上的风流人物,有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与谢灵运齐名的颜延之,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著名经学家颜师古……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颜氏家族引以为傲的优良传统。   仪陇县离堆文化公园里的颜真卿雕塑   出身书香门第,颜真卿从小就养成了“勤”的优秀品质。颜真卿三岁丧父,家境清贫,买不起纸笔,于是用毛笔蘸黄泥水在墙上写字,一边复习功课,一边练习书法。颜真卿二十多岁时,曾游历长安,拜张旭为师。据说,颜真卿在张旭住所待了一个多月,日日勤奋练习书法,求教笔法要诀。   张旭被颜真卿的勤奋和真诚打动,于是告诉他:用笔的妙诀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颜真卿若有所悟,将谈话的内容一一记下,回去后写成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流传至今。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6岁的颜真卿中进士。在开元年间如果能考中进士,必然才学卓然。中进士后,颜真卿先是担任校书郎,后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长安县尉、殿中侍御史等官职,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由于秉性正直,不阿谀权贵,不屈意媚上,颜真卿一生仕途坎坷,数次被贬为地方官。   因为一次贬谪,蜀地留下了颜真卿的千古碑文。   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八月,52岁的颜真卿从长安启程向蜀地走来,此行,他取道嘉陵江,目的地是蓬州。几天前,回到京城出任刑部侍郎才几个月的颜真卿,因率群臣上表问候迁于西内(长安城太极宫)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出贬蓬州长史。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鲜于氏离堆记》   赴任路上,至阆州新政县(今仪陇县新政镇),遇到了好友鲜于仲通的儿子鲜于昱。他乡遇故知,颜真卿游览离堆,饱览嘉陵江风光,晚上留宿在离堆山鲜于氏旧居。颜真卿与鲜于氏本是世交,有忘年之契、笃世之亲。夜晚,回忆几年来的遭遇,往事如潮,感慨甚多,便拿起笔写下了这篇《鲜于氏离堆记》,把心思和情感都付诸笔墨之中。   撰《鲜于氏离堆记》,颜真卿纳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至初唐楷体的篱墙,创立崭新的“颜体”。公元762年,《鲜于氏离堆记》被刻于离堆山上。千百年来,经过自然风化,刻于石崖之上的碑文大多消失不见,现存的仅有39字,被精心保护在鲁公亭中。   颜真卿与新政离堆的故事被后人争相传颂。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监察御史卢雍书写了《颜鲁公祠记》,目前这块碑刻放置在仪陇县博物馆展厅中,是颜真卿在仪陇的重要见证。   嘉陵江畔,鲁公亭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那些石碑上的刻痕,却释放出恒久的力量与光芒。   救灾恤民 民颂其德   告别鲜于氏后,颜真卿离开新政,前往蓬州。蓬州官吏和附近百姓闻讯后,纷纷前来迎接新上任的蓬州长史,争相一睹大书法家的风采。当时,蓬州州治在今南充市仪陇县大寅镇。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颜氏书迹   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汉朝相国萧何第二十五世孙萧衍建梁朝政权,史称梁武帝,在川北设隆城郡与仪隆县,郡县同治在今仪陇县金城山顶,同时置大寅县,县治便在今大寅镇后山海拔700多米高的大云梁上。到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蓬州徙治大寅县,大寅开始了州县同治时代。   “最早的大寅县城就在大云梁上,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寅镇文化站站长谭东介绍,大云梁有上城与下城之分,现在保存下来的大寅老街就处在下城的位置,而上城遗迹早已被历史掩埋。   自南梁以来,大寅县城的建筑物曾十数次毁于火灾与兵祸。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在距地表一至二米深处的地下土层中发现过大量的瓦砾、房基、木炭、火灰等遗存,现在山上依然保留有巨大的石磨和石室,都是古人生活的见证。   在谭东的带领下,我们登上大云梁,在一垭口处,当地百姓竖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蓬州府大寅县遗址”。继续向前行进,路边出现了一块巨石,巨石中部有一石窟洞,洞内雕刻三座石像,中间的石像头戴官帽,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颇具唐朝样式。“据推测,这个石像很可能就是颜真卿,是当地百姓为纪念这样一位好官而刻的。”谭东说。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颜鲁公祠之碑碑文”   《颜真卿年表》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颜真卿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颜真卿在蓬州为官的史料极少,而“救灾恤患,民颂其德”短短八个字,足以概括其德行。“‘卿’与‘庆’发音相同,至今,在大寅当地,老百姓仍口口相传‘庆大人’‘庆老爷’的故事,甚至还将种植的李子取名为‘庆老爷清脆李’,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这或许是百姓怀念颜真卿的一种见证。”谭东说。   颜真卿在蓬州任上勤政爱民,体恤民情,革除时弊,慎用刑罚,鼓励农耕,把蓬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蓬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颜真卿也深受蓬州州民爱戴。如今,在蓬安县文化馆内,保存着一块“鲁公石”,据传是颜真卿在蓬州时友人所赠,后遗留在蓬安。   清光绪《蓬州志》卷十五《艺文篇》录有蓬州知州姚莹描绘鲁公石的诗作《秋日即事》:“一峰笏立阶前石,千载人传属鲁公……”千百年来,蓬州百姓始终怀念着颜真卿,哪怕是一块石头,都无比珍惜。   清廉为官 一身正气   “修齐治平”是颜真卿一生远大的理想。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关中大旱,又有江南水灾,导致京师粮价飞涨,斗米千钱。颜真卿也遭遇了缺衣少食的窘境,全家喝粥已经过了几个月,后来连粥也喝不上了,只能写信向好友李太保求助。   这封函札被称为《乞米帖》,里面写道:“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谈到窘困的原因,颜真卿直言不讳,说是不擅长谋求生计。   后来,因为妻子生病,需要鹿肉入药,颜真卿又向李太保求鹿脯,写了一封《鹿脯帖》。其实颜真卿作为朝廷高官,只要他愿意,无数条生财之道就摆在他面前,但他宁肯低头向同事“乞米”“求脯”,也不愿做贪官污吏之流,始终坚守着心中的清明。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颜鲁公祠之碑碑文”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在宰相卢杞不怀好意的劝说下,命75岁的颜真卿为宣慰使,前去劝谕李希烈。颜真卿看穿了卢杞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忍坐视大唐危局,宁愿以身试险。   有朋友想阻拦他,颜真卿却坦然地吩咐了遗骨归葬的后事,并说:“君命也,焉避之!”这就是颜真卿,永远学不会明哲保身,永远赤诚天真,永远昂首向前。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在蔡州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忠烈殉国,时年77岁。颜真卿的尸身,直到李希烈死后,才得以送回京师,归葬祖茔。唐德宗李适令废朝五日,举国悼念颜真卿。李适评价颜真卿的为人:“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常言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颜真卿的为人和他的字一样,既正且直,犹如风雪中的巍巍古松,屹立不倒,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将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的一生,一半在沙场、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是历史上的忠臣,气节为后人所敬服;另一半在书斋一方宁静的天地中度过,他钻研艺术、文学,酷爱书法,最终走向一代书法家的巅峰。   人物简介   颜真卿(公元709年—公元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其人秉性正直,做事一丝不苟,做人刚正不阿。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公元760年至762年,颜真卿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历史文化】宋家坪村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查看更多 >
  宋氏宗祠是宋家坪村的“文化中心(彭增超 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方人。村名,独有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它讲述的是乡音与乡情,记录的是历史与荣光。       南部县西水镇宋家坪村,该村村风正、民风淳,文物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既出孝子,又出人才,是闻名百里的“秀才村”。深秋时节,带着好奇之心,我们走进宋家坪村,观村庄风貌,访文物古迹,听地名故事,揭开了一个古老村落的神秘面纱。   文物古迹丰富       从南充城区驱车100多公里,经兰海高速、定升公路、乡村道路,穿过延绵的群山,就来到宋家坪。早上出发,天空中不时飘散着零星小雨,越往大山深处走,天空逐渐明亮。临近中午时分,风吹云散,阳光洒下来,宋家坪村恰好将青山绿水的一面呈现了出来。       宋家坪村依靠大山,山腰处地势较为平坦,良田沃野无限延伸,一座座川北民居散落在大山和田野之间,一代代宋家坪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原宋家坪村95%以上的人都姓宋,因此村子取名为宋家坪村。”宋家坪村老年协会会长宋瑜祥说,2019年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时,原宋家坪村与原马家坪村合并,因宋家坪村是南部县有名的古村落和民俗文化村,大家一致同意新村的名字叫宋家坪村,合并后,宋姓村民依然占全村一半以上。   村口的秀才村石碑(彭增超 摄)       宋家坪村历史悠久,有史可考上溯至南宋末年。宋瑜祥说,宋、元(蒙)战争期间,川内民众响应“弃平地、垒山寨”之号令,各地纷纷修城筑寨,宋家坪依大力山之势,构筑防御体系,成为南宋时期对抗蒙军的主战场之一,因此被载入史册。如今,大力山古寨是南部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战场遗址,尚存烽火台、寨墙、寨门、点将台等文物古迹。       行走在宋家坪村,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树随处可见,较为完好地保留在山村之中,成为历史的见证。据统计,该村共有10处文物保护单位,其数量之多,在南部县少有。村中的几名老人,热情地将我们引向其中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宋氏宗祠,这是村子的“文化中心”。       宋氏宗祠又名“观坪宫”,因地势较高,有观宋家坪一览无余之意,为南部县文物保护单位。宋氏宗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修建于何年无人知晓,但祠堂主体建筑的大梁上有“清乾隆年间维修”等字样。据此推测,祠堂建造时间应该更早。       祠堂四周古树参天,楝树、柏木等树木高大挺拔,其中一株楝树上挂有四川省名木古树的牌子,标注树龄为500年。另外,还有标注为300年的楝树,100年的柏树,这些都说明,祠堂建造的年代久远。       数百年来,当地宋氏家族逢年过节都在祠堂聚集,已经成了习惯。上世纪六十年代,祠堂改为村小使用。2005年,村小撤并,祠堂恢复了原来的用途,并成为村老年协会的办公点。如今,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宋家坪民俗村史馆”,成为向外展示本村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民间艺术兴盛       走进祠堂内,仿佛进入了一座“文化大观园”,民俗文化厅、农耕文化厅、乡贤文化厅,全面地展示了宋家坪村文化艺术成就。当地乡贤宋先勇自豪地说,深厚的历史文化滋生出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唱民歌、打围鼓、舞狮子、踩高跷、讲圣谕、祭孔子等各类民间艺术在宋家坪村代代相传,闻名川北的地灯更是发源于此。       保存完好的宋家大院(彭增超 摄)       地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形式流传于升钟湖一带,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地灯在宋家坪得到完整的保护,地灯的传人、剧本以及演出队伍能够整体性传承下来,尤为珍贵。       “过去,宋家坪的地灯戏班沿着西河往上走,一直演到广元剑阁县境内,现在也时常参加县内外的一些重要文化活动。”宋家坪地灯传人、80多岁的宋天举说,地灯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由灯官、灯头、花子、马马灯、车车灯、彩船组成,演员们载歌载舞,有憨愚滑稽的灯官独杠,有诙谐机灵的花子打钱棍,表演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如今,村里表演地灯的演员有10多人,他们农闲时聚在一起排练,为外出演出做准备。   在南部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部的根雕在保城,保城的根雕在宋家坪。”在宋家坪村,从事根雕且有一定水平的艺人有10多人。走进83岁的根雕艺人宋开信的家中,一间屋子里摆满了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老鹰、猴子、白鹤等作品栩栩如生。“我从小就喜欢根雕,先后制作了100多件根雕作品,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购买。”胖胖的老人,笑起来眉眼弯弯亲和力十足,他说,“艺术造诣纯属天成,做根雕就是图个开心。”       “地灯、根雕、书法、绘画等是村民劳作之余的主要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宋先勇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是宋家坪人世代崇尚的一种风俗和习惯,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在村子里不断积淀和传承。   传统文化兴村       2006年10月14日,是宋家坪村村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这天,一尊高2.02米的孔子像落户宋家坪村,1000多名群众和嘉宾向孔子木雕像行礼。       宋家坪村素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当年村民们自发筹资10万元,从浙江、阆中等地请来工匠,历经3个多月的精雕细刻,用阴沉木雕刻成了孔子雕像。如今,孔子雕像安放在宋氏祠堂正殿,孔子手捧书卷,神采奕奕。宋家坪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宋开栋说,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激励后人学习先贤,这是塑孔子像的最大意义。       的确,在宋家坪村,村民不迷信、重文化和尊师重教成为风尚。清朝时,宋家坪村宋元弟乃饱学之士,他在宗祠设立私塾,教授学生。在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所教的9个学生有8个中了贡生,成为朝廷的后备人才,一时轰动县城。当时县令惊叹曰:“一村九生八秀才,真乃奇迹也。”便挥毫写下“秀才村”三字,并铸匾送到村上。其后,县令又在祠堂下方百米处修建一亭,命名“儒雅亭”,褒扬良师,称赞文风。受此影响,当地人十分重视后人读书,哪怕再穷,也要把子女送进学校。       历史上,宋家坪村因学业有成,功成名就者大有人在。在祠堂内保存着一块牌匾,上书“材长佐政”四个大字,是朝廷褒扬宋氏先祖宋安国的见证。此外,还有被赏“孝官庭”的宋步云、赏戴蓝翎的宋思祥、被授文林郎的宋元勋等。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共出了近百名大学生。       在宋家坪村路口处,立着一块“告别田赋纪念碑”,这座石碑高3.6米,宽2.2米,整个碑体为一个巨大的“田”字,“田”中四块凹下去的部分,除刻上《告别田赋》的内容外,还刻了一段《农税史话》,以及玉米、红苕、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图样。这是2006年,当地村民为感恩国家减免农业税而立下的。       一块石碑,映照着宋家坪村人的感恩之情。懂感恩,更懂孝道,村里还开展孝子评选,弘扬尊老风尚。南充知名摄影家袁孝正曾在宋家坪村拍摄了《新郎敬老》系列摄影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报纸上刊发。       宋家坪村有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景,说不完的感受。那一块石碑,一株古树,一座宗祠,是文脉的赓续;那奇特的根雕、热闹的地灯、生动的绘画,是生活的热爱。如今的宋家坪村,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村,发展文旅产业,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宋家坪村小档案       宋家坪村,位于南部县西水镇,距南部县城50公里,2019年由原宋家坪村、马家坪村合并而成。该村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秀的民间艺术,现存宋氏宗祠、宋家大院等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传承着宋家坪地灯、根雕等非遗艺术。宋家坪村文风昌盛、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因“一村九生八秀才”,被美誉为“秀才村”。   
【地方名特】蓬安锦橙100号‖费尚全
查看更多 >
蓬安锦橙100号   费尚全   蓬安锦橙100号,色鲜味美,营养丰富,闻名海内外。锦橙100号,果实长椭圆形,皮薄,无核,果顶平或微凹,果皮较细,橙黄色,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浓,微具香气,品质上乘,名列全国优秀锦橙榜首。   蓬安锦橙100号(图片来源:四川发布)1985年,锦橙100号获全国柑桔优质产品第二名。1993年,在泰国曼谷获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7、1999、2001年,三次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2004年,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5年,获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至2023年,锦橙100号先后4次获部优产品、1次获国际金奖、2次获国际银奖、3次被中华果协评为“中华名果”,入选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蓬安县被农业部定为“中国锦橙第一县”。   锦橙100号,系1957年从四川省果树研究所江津园艺场引进锦橙系列品种苗木400株,定植在龙角山蓬安园艺场,1960年开始投产。1972年,四川省开展锦橙芽变选种,蓬安农业科研人员在四川省选种协作组指导下,进行群众选种,精心培育,在初选的一批优良单株中选出蓬安园艺场锦橙园的一优变单株,因该株的定植编号为100号,故初定名“锦橙100号”,又名“蓬园100号”。   1986年至1991年,锦橙100号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被列入地、县科研课题。1986年,蓬安县农业局果树站成立锦橙100号科研攻关组,取得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蓬安县人民政府柑桔办公室向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提出咨询。1987年3月,正式与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咨询部签订三年技术咨询合同,重点对锦橙100号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等进行专门系统的试验研究。经过多年辛勤研究,在土肥水管理、夏秋梢处理、植物激素筛选利用以及砧穗组合筛选等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该名优产品发展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以及模式化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赵世经、蔡宝成等人将试验研究锦橙100号的实用资料整理汇编成《锦橙100号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成果于1991年被南充地区行政公署授予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   蓬安锦橙(图片来源:南充播报)   1986年,蓬安锦橙100号已发展到26万株,4000亩,总产量5万公斤,单株平均产量10公斤。1991年12月至1992年,县果树站在蓬安河舒农场分别租用该农场和蓬安县人民武装部土地共107亩建苗圃,以红桔、枳壳作砧,培育锦橙100号苗木。1993年、1994年、1995年,全县锦橙100号株数和总产量分别达27万株15万公斤、34.5万株25万公斤、41.3万株38万公斤。   1997年4月,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到蓬安视察,提出蓬安“三年内锦橙100号产量逾亿斤”的要求。5月,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制定全县优质水果产业化实施方案,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定“因地制宜、发展名优、建立基地、规模开发”的水果发展战略,加快优质柑桔产业化建设。蓬安县先后在三坝、利溪、河舒、碧溪、柳滩、杨家、罗家、正源、高庙、周口、锦屏等28个乡镇成片栽植锦橙100号优质果苗,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建园,实行“四统一”和“三不栽”,即统一规划、统一假植、统一质量规格、统一验收标准,非良种不栽、非假植大苗不栽、非改造果园不栽,以确保3—5年内投产见效。是年,规模新栽30万株。   1998年11月,原世界柑桔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柑桔专家组组长章文才教授称蓬安锦橙100号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欣然题词“四川省蓬安县——中国锦橙第一县”。随后,县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中国锦橙第一县”的决定》,提出实行“311”工程,即用三年时间,使锦橙100号发展到1000万株,产果1亿斤,基地乡镇农户果业人平收入1000元的目标。   果农将柑橘分拣装筐(图源:南充日报)   2001年,为建设三坝—河舒—碧溪锦橙100号商品基地走廊和柳滩—杨家—中华—罗家锦橙100号产业带,在河舒、中华、杨家、柳滩、三坝、利溪、碧溪、锦屏、罗家9个乡镇规模新栽123.2万株。   2002年,在罗家和金甲定植小苗37654株。全县锦橙100号由1996年的52.4万株,总产50万公斤,发展到2002年775.6万株,结果树315.2万株,总产达1146.7万公斤。   果农采摘柑橘(图源:南充日报)   为加快锦橙100号发展,县委作出《关于加快锦橙100号特色果品产业发展的意见》,重新确定河舒、三坝、金溪、罗家、徐家、骑龙、金甲、正源、长梁、相如、锦屏、龙云、两路13个水果生产基地乡镇,成立“特色果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树立品牌,强化管理,提高品质,适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县规模新栽锦橙100号200万株,高接换种50万株。锦橙100号总株数达到800万株,柑桔总产量突破1亿公斤,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率达50%以上”的总体目标。出台“从2007年起,规模栽植锦橙100号营养桶直根壮苗的农户,县财政将补助50%的苗木款……”等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计划委托中国柑桔研究所等单位为蓬安县定向培育锦橙100号苗木。县委目标办出台《关于开展锦橙100号特色果品产业化基地建设及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为期三年以三坝、河舒、骑龙为重点的“锦橙100号标准化示范乡”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是年,锦橙100号达280万株,结果树150万株,总产达650万公斤。   2015年,蓬安县三坝乡建设“中国锦橙第一乡”。11个锦橙100号专业合作社和植保合作社实现了锦橙100号治虫、施肥、除草等标准化管理。在大石塘村栽植1万株,培育产果万斤示范户260户,培育和巩固优质大户1055户,实现每户产果2500公斤以上,全乡实现产果600万公斤。长梁乡巩固扩大锦橙100号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培育谢家沟、邓家渡、石狮子等优质水果标准化管理示范园200公顷,全乡种植面积800公顷,实现产果20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24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元。正源镇党委、政府确定当年为“锦橙100号品牌宣传年”,发动果农栽植锦橙100号。组织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管理,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邀请县果树站专家深入果园,实地讲解培训,产量达600万公斤。新建标准化栽植管理示范园5个67公顷,组织拓宽销售渠道,通过镇果协组织外销锦橙100号200多万公斤。   
方志学100年 回顾经典再出发:《方志学概论》再版
方志学100年回顾经典再出发《方志学概论》再版  1924年,梁启超在《东方杂志》发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首次提出方志学这一学科名称。
【志鉴研究】做好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和“地方百科全书”,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
【文史英华】蓬安历代修志暨旧志点校整理纪实‖费尚全
12月,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再度调整《蓬安县志》总编室组成人员,聘请县政府原副调研员魏赤中任《蓬安县志》特邀执行副总编兼总编室主任,组织实施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新一轮县志编修工作,并要求在2010年6月底前完成分纂工作,年底完成总纂稿送审。
【历史文化】​营山县志人物潘亨考释(上)‖毛超群
在明清统编本《营山县志·诗赋》里,记载明潘亨诗共4首,现摘附于后:游东林寺明·邑人潘亨营山古刹说东林,踏遍苍苔一径深。
【历史文化】​营山县志人物潘亨考释(中)‖毛超群
从周克堃编纂的《广安州新志》职官记载,是明确将张海和潘亨记载为广安州的职官,而非顺庆府的职官。
志鉴研究
  • 方志学100年 回顾经典再出发:《方志学概论》再版
  • 方志学100年 回顾经典再出发《方志学概论》再版    1924年,梁启超在《东方杂志》发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首次提出“方志学”这一学科名称。2024年是“方志学”学科名称提出100周年,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也已陆续启动。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上海通志馆策划出版“方志学名著丛刊”,遴选方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志学著作,首本推出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文献学家来新夏先生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下文为来新夏为1983年初版《方志学概论》撰写的前言。           我国的地方志编写工作起源甚早,而且自秦汉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到了清代便发展成为方志编写工作的鼎盛时期,并形成了一门专门学科——方志学。清代编写的地方志不仅数量占我国地方志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而且质量也多超越前代,许多著名学者亲身参与其事。在方志的研究工作方面,自顾炎武到章学诚经历了大量研究工作和理论建设的过程。顾炎武不仅运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撰著《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名著,而且还在《营平二州史事序》及其他论著中提出修志要旨和若干有关论点,初步奠定了方志学理论的基础。经过更多学者的努力,而由章学诚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封建社会编纂方志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方志编纂理论。这套理论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应有水平,其中某些方面至今尚有可资借鉴之处。至于对方志学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如王葆心的《方志学发微》和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论》等,这些著述在当时成为编写地方志与研究方志学的重要读物。建国以来,在方志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进行综合研究的,有讨论志书体裁的,也有进行地区志书研究的,但始终没有一本通论性的方志学著述问世。从事地方志编写工作和有志于方志学研究的同志希望有一本提供比较系统的方志学知识的入门读物。这就使《方志学概论》的编写成为客观的需要。   顾炎武   《肇域志》   章学诚            1980年秋,在天津召开地方史志协会筹备会时,就有人提出过编写一部《方志学概论》的建议。次年8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上,与会的高校同志经过酝酿,向大会建议编写一部《方志学概论》,供高等学校历史系开设方志学课程和培训全国各地史志编写人员使用。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同志们赞同,即由协会委托南开大学、安徽大学、宁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辽宁师范学院、贵阳师范学院和杭州师范学院等八院校参加编写,并推定由我担任主编。接着,1981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南开大学召开了编写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的八院校同志总结了历代修志的传统经验,回顾了建国以来的研究成果,展望了发展远景,深感编写《方志学概论》的重要,决心编写一部适合方志学专业学习和全国地方史志编写人员需要的教材。会议围绕由各校提交的编写大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某些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如方志的起源与性质问题、史志关系问题等等都各抒己见,深入讨论。会议确定了《方志学概论》的编写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地继承我国方志学的传统,总结近年来编写方志的经验,系统地阐述方志学的基本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大家认为:编写这本教材目前虽然缺乏较完备的依据,但也要力求做到能系统而通俗地讲清有关概念,详细地叙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商讨性地提出编纂新方志的要求与具体方法,使此教材能体现出应有的知识性、学术性和实用性。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后在各校提交的大纲的基础上,拟定出统一的编写大纲,又进行了充分协商,分配了编写任务,并对写作体例和初稿试讲等问题作了具体的安排。   1983年初版《方志学概论》   分担编写任务的同志们,在本职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于1982年4月中旬完成了草稿的油印稿,并于5月在苏州举办的第一期地方志研究班上进行了试讲,得到参加研究班的全体同志的热情帮助。承担本书出版任务的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也参加了试讲活动,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全体编写人员据此分别对自己所写的草稿进行一次修改,完成了初稿。这份初稿经过我和吴奈夫同志修订后,印成了第二次油印稿,先后于7月在太原、10月在天津蓟县的第三、四期研究班上试用,第四期研究班的学员还深入细致地阅读和讨论过,提供了若干有益的意见,使我们的修改工作具备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我还将第二次油印稿寄送给梁寒冰、傅振伦、左开一、刘光禄等专家和地方史志工作者审订,承他们在百忙中给予不同形式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了修订工作。 参加《方志学概论》草稿创编和修订工作的有周春元、傅贵九、陆振岳、林衍经、邸富生、吴奈夫、陈树田、陈明䣭、林正秋等同志,他们在教学与科研工作繁忙情况下,承担了任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第二次油印稿印出后,他们又委托我全权处理定稿工作。我对方志虽略有涉及,但学殖浅薄,钻研不深,见闻不广,膺此重托,只得勉力从事。然而整理编订工作量较大,非短时所能完成,而旷日持久,又不足应社会急需。于是复邀吴格和赵永东两位青年同志相助,进行了极其有效的合作。在我们共同商订宗旨、综理众说、斟酌去取的基础上,吴格和赵永东两位同志完成了调整篇章、编次文字的工作,为我提供了通读与定稿的便利条件。最后由我删定。           《方志学概论》的问世,主要是创稿人、有关专家学者和各期研究班学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书成众手,时间匆促,一些内容重复、论点歧异、文风不一等缺点还未能完全消除。这些缺点和错误应该由承担通读和总修任务的主编来负责。我虽然主观上作了一些努力,但终因水平所限,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我真诚地期待着同志们的批评与指正。   《方志学概论》在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广大地方史志工作者的关心、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吴格和赵永东二同志的助理,上海图书馆顾廷龙馆长以高年为本书题签。我都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 【志鉴研究】做好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
  •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和“地方百科全书”,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和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次把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修史修志”“盛世修文”“盛世修典”“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些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早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指出:“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把中华民族这一光荣传统发扬光大。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地方志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3月,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1941年8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的例子并指出:“这个决定还提出了不少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邀集有经验的人开调查会,个别口头询问,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等。这些要求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做好地方志工作。一是忠于使命,为民修志。地方志是官书,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坚持党对地方志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地方志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要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神圣使命,坚定不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严守政治规矩,严明政治纪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追求卓越,打造精品。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也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方史志工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不断用反映时代脉搏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三是善作善为,化民成俗。过去,许多志书、年鉴,特别是旧志“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真正发挥出以文化人、以志育人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主动作为,加强宣传引导。比如,开展志书、年鉴进学校、进社区等“七进”活动,让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快实施数字化工程,让志书中的内容逐步信息化、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方便公众阅读、下载和利用;用好各地方志馆这一地情教育和史志教育平台,让更多群众走近方志、了解方志。   (作者甘根华,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省地方志研究院院长)   
  • 【文史英华】蓬安历代修志暨旧志点校整理纪实‖费尚全
  • 蓬安历代修志暨旧志点校整理纪实   费尚全 蓬安,自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置相如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置蓬州,到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蓬安以来,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修志则从宋始,先后有十部之多。其中,仅有史料记载而无存书者3部。现将各部志书编修暨旧志点校整理情况简介如下,供即将编修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修志者参考。   一、《咸安志》编纂          唐代,李晔纂《咸安志》,已佚。明正德《蓬州志·后序》载:“蓬在唐有《咸安郡志》”。《四川地方志纂修源流》载:“《舆地纪胜》引《咸安志》中蓬州碑记,官吏郑修、颜真卿、风俗、形胜、山崇峻出兰惠花等6条,清嘉庆《四川总志》七引《咸安志》蓬州、连巴引梓等2条。”   二、《蓬州图经》编纂         宋代,蓬安编纂有《蓬州图经》,作者不详,已佚。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地方志纂修源流·府县志类》载:“《舆地纪胜》引《蓬州图经》的有州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仙释等14条。《大明一统志》引《蓬州图经》中的形胜、风俗各1条,《蜀中广记》引《蓬州图经》的形胜、仙释等5条”。   三、《蓬州志》编纂      北宋崇宁四年(1104年),罗畸编纂《蓬州志》(五卷),已佚。罗畸(约1056—1124年),字畴老,福建沙县人,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历任福州司理、滁州司法、兵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崇宁年间(1102—1106年),京都郊外的“辟雍”(太学校舍)落成,朝官奉命作词庆典,罗畸所作居第一,进官一等,以右文殿修撰的身份出任庐州、福州等地知州。《蜀中广记》第69条载:“《蓬州志》(五卷),秘书少监剑门罗畸畴老撰,凡十五门,崇宁四年序”。   四、明正德《蓬州志》编纂暨点校整理   明正德《蓬州志》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吴德器、徐泰纂修。清道光九年(1829年),洪运开编修《蓬州志略》时说:“欲取州志考其兴废之故,则并阙志书”(《蓬州志略·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方旭编《蓬州志》时,在序中亦说:“明吴德器尝编辑十卷,洪运开作志略时,已求其书不得,其阙也久矣!”1984年,蓬安县地方志办副主任蒋明善在成都一家书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中,查知浙江宁波天一阁收藏有明正德《蓬州志》。县地方志办派人赶赴浙江宁波天一阁查找,由于此书已属文物,不能借阅,仅从幻灯投影中大略抄录了几页,遗憾而归。    2007年,蓬安县纪念相如县建县1500周年时,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县志处副处长、副编审、《四川省志》副总编马国栋把从网上购得的上海书店出版的明正德《蓬州志》影印本,赠与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    2012年10月,县地方志办顾问、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赵正铭向县政府递交《关于整理、重印蓬安现存最早的县志—明正德〈蓬州志〉的建议》。《建议》认为,明正德《蓬州志》,是蓬安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是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蓬安研究和宣传司马相如故里的重要证据。马国栋赠与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明正德《蓬州志》为县域内孤本,得来不易。研究和确认蓬安县是司马相如故里,必须依据史志记载和历史遗址、遗迹。明正德《蓬州志》对此的记载,可谓铁证,如该志记载了蓬州自运山(燕山寨)迁至相如县司马相如祠堂之左建州署,元末兵毁之事;记载了景贤堂将司马相如列为“乡贤”之首的史实理由;记载了长卿祠修建、重建的史实和长卿祠的具体位置;收录了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此的部分诗文,有的是首次发现。明正德《蓬州志》对研究和宣传蓬安县是司马相如故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建议县政府同意由县地方志办牵头,整理、重印明正德《蓬州志》。    2012年12月,县地方志办聘请邓郁章负责点校、整理。邓郁章查阅相关旧志,对原文进行标点、勘误、注释,编排目录,撰写前言《明正德〈蓬州志〉的价值》。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金生杨对点校稿进行了审校。    2015年10月,明正德《蓬州志》(点校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由前言《明正德〈蓬州志〉的价值》、正文及原书影印本3部分组成。    2016年7月20日,蓬安县委、县政府召开明正德《蓬州志》(点校本)发行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马小彬,四川省侨联顾问冯文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夏建平,南充市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于明,蓬安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崔竹君及县有关单位负责人,省、市、县新闻媒体记者共65人。    2016年7月20日,蓬安县举行明正德《蓬州志》点校发行座谈会。省地方志办主任马小彬(右一)讲话。       座谈会上,马小彬祝贺明正德《蓬州志》(点校本)荣获2016年省地方志办、省地方志学会旧志整理类一等奖,并推荐到省社科联评奖。   2016年7月20日,蓬安县举行明正德《蓬州志》点校发行座谈会。省地方志办主任马小彬(右一)向参会人员赠送《蓬州志》。   四川省侨联原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省侨联顾问冯文广作了主题发言。他说,明正德《蓬州志》再版发行意义重大:一是地位高,它是整个四川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志书,可以与全国明代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二是学术价值大,其中的史料为研究蓬安提供了翔实的明代资料,为蓬安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蓬安县利用明正德《蓬州志》做好四件事:一是借明正德《蓬州志》广交高朋,扩大影响,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有关研究明代历史的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发展蓬安文化、经济。二是融入南充,错位发展,恢复重建“明城”。三是全境规划,城乡联动,以相如故城为中心,把明正德时的7个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仔细查找,打造出蓬安明代的若干景点,带动蓬安旅游业发展。四是深挖内涵,包装品牌,扩大蓬安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等新闻媒体对明正德《蓬州志》(点校本)发行座谈会进行了报道。   2016年12月,明正德《蓬州志》(点校整理本)获四川省第十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2月,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清道光《蓬州志略》编纂暨点校整理    清道光九年(1829年),蓬州知州洪运开组织编纂《蓬州志略》。    洪运开,合肥人,赐进士出身,曾任通江、合江、南充、阆中等地知县及蓬州知州。洪运开任蓬州知州时,深感“州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谱。然蓬州自国初以来,无志书,所欠然者志书耳”。洪自任总纂,蓬州儒学学正王玑(夹江县人)、蓬州儒学训导张汝霖(合州人)任分修,安徽监生洪时敏任校对,安徽监生周铭任编次,蓬州廪生潘一瓒、蔡鸿飞,附生谢昌言,监生祝以馨任督梓,年末成书。全书分《天文志》《舆地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类志》10卷8万余字,附有州城和八景图。此刻本,原书县内无存,仅泸州、重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各藏一部。    2018年6月,县地方志办主任刘青到西华师大与金生杨教授签订了点校、整理清道光《蓬州志略》合同。金生杨教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点校、整理《蓬州志略》后,写了《洪运开与道光〈蓬州志略〉》前言,在5000字的前言中,高度赞扬了洪运开任蓬州知州时清正廉洁、关注民生、能文善书、纂修志书的功绩。 2019年4月,清道光《蓬州志略》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12.7万字,由前言、正文、原书影印件三部分组成。配有地舆城池八景全图,包括蓬安城图、地舆全图、双蓬叠翠、五马排空、牛渚渔歌、马鞍樵唱、嘉陵晚渡、广慈晓钟、琴台夜月、石壁晴云。   蓬安县地方志办点校整理的清道光《蓬州志略》,2020年12月获四川省第十九次地方志优秀成果旧志整理一等奖。六、清光绪《蓬州志》编纂暨点校整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州方旭编纂《蓬州志》。    方旭,字鹤斋,安徽桐城人,拔贡,官至川东道、四川提学使。知蓬州事五年期间,“练团兴学,创办崇实学堂,开风气之先。着《州县学校谋始》,重修州志。调署梁山、达县。二十六年复任,逾岁迁邛州直隶州。去后,人民立德政碑于姚家丫”(伍彝章《蓬安县志稿》)。《蓬州志》共15篇,分别为《建置》《纪山》《纪川》《邑聚》《利用》《惠鲜》《学校》《职役》《民献》《孝友》《忠义》《武备》《烈女》《瑞异》《艺文》,其中《纪山》《纪川》二篇为张礼杰所作,并附有州廪生伍联珠创绘的州城图。    方旭在序中说:“蓬志非创也。明吴德器尝编辑十卷,然自洪运开作志略时,已求其书不得,其阙也久矣。洪志成于匝月,于石堰养济诸所兴作之,政记之独详,他则略焉,故曰略……二公皆吾乡先辈,以文章鸣。余不敏承乏兹土,所学百不逮一,其遑言著述,然阙略之补二公,所待诸后人者,今又数十年,责在余又谁诿乎?”交代了编纂此书的初衷和必要性,同时,序还简要介绍了此书的编纂过程,如伍联珠创绘州城图和区划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印400部,封面题名《蓬安县志》,全志分上、中、下3册。    2019年3月,县地方志办与西华师大金生杨教授签订了收集、点校、整理清光绪《蓬州志》合同。该书由西华师大金生杨、邱凯莉、张丽平点校、整理。金生杨教授写了《桐城方旭与(光绪)〈蓬州志〉》前言。在1万字的前言中,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方旭与蓬州、光绪《蓬州志》的编纂与重印、光绪《蓬州志》的成就与不足。他指出该书的成就是:考辨史实,订正错误;大力搜集诗文、金石、档案资料,并加考证;注重治乱,重民养民。2019年7月,县地方志办与团结出版社签订了清光绪《蓬州志》出版合同。 2020年6月,光绪《蓬州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全书20万字,由前言、正文、原书影印件三部分组成。配有光绪《蓬州志》书影,方旭像3幅,方旭水墨山水图、方旭行书诗轴各一幅。    蓬安县地方志办点校、整理的光绪《蓬州志》。2023年1月,光绪《蓬州志》点校本获四川省第二十次地方志优秀成果旧志整理一等奖。2023年6月,光绪《蓬州志》点校本获南充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七、民国《蓬安县志稿》编纂暨点校整理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川省第十一次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审批同意,指令准蓬安县党部、县政府的呈报,4月成立续修县志局,伍彝章出任局长,陈朴安任副局长,总编纂沈崇垣,编纂伍非百、伍剑禅,由县政府指导员、督学等6人担任采访,另设会计、庶务、书记、绘图、雇员、工役等,共计18人。    伍彝章(1873—1951年),字玉雯(别作玉文),号梅印,蓬安县利溪场龙洞沟(今龙蚕乡龙洞沟)人。因县政府财力窘困,所聘总纂、编纂等18人多受聘而不到局,屡催无效,伍彝章不得已辞去局长职务,随后,自任主编,自费组织人员编纂,其子侄伍剑禅、伍鹤校勘,伍可沧书缮,并约请林东武、程海清、萧丕承、黄坤及、张浦隽、魏毅可、陈子熙、吴振镛、吕彦修等十余人为采访投稿人。历时5年,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纂辑成民国《蓬安县志稿》十二册二十二卷,上限东汉永寿四年(158年),下限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志书编纂完成后,送县参议会审查,议速印制1000部,县政府呈文上报印制费6千万元,后未付印。    卷一遗失,据卷二十二《序述》,此卷内容为《疆域》;卷十九《事纪》多言《疆域·沿革》,故《沿革》为《疆域》重要子目。1959年,苏眉生补写民国《蓬安县志稿》遗失的第一册第一、二卷约4万字,1966年补写稿刚成,遭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补写稿不知去向。    为保护、开发、利用民国《蓬安县志稿》,促进蓬安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6年4月,蓬安县地方志办决定对民国《蓬安县志稿》进行点校、整理,成立了工作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5月9日,县地方志办主任刘青与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金生杨教授商讨点校、整理民国《蓬安县志稿》合作事宜,并签订点校、整理协议。    2017年3月,点校本初稿及序言《伍彝章与〈蓬安县志稿〉》、后记完成,县地方志办拍摄民国《蓬安县志稿》(手抄本)十一册封面、伍彝章故居“大夫第”、运山城远景图、运山城《宝祐纪功碑》等照片。随后,县地方志办将书稿及照片寄给出版社编排。 2017年7月,民国《蓬安县志稿》(点校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65万字、印刷400册。   2018年12月,《民国蓬安县志稿》点校、整理本获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优秀成果旧志整理一等奖。   八、《蓬安县志略》编纂   1959年初,根据国务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和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指示,蓬安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人员编纂《蓬安县志略》,1959年3月油印成书。全书有《蓬安县建置沿革》《蓬安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情况》《文物、古迹、名胜》《清朝时期蓬州地区的农民起义》《土特产》《诗和民歌民谣》6节,1.3万字,县志办仅存1本。    2019年12月,县地方志办费尚全、唐婷对《蓬安县志略》进行了点校整理,增加了《蓬安县地理概况说明》,内部印刷100本,供大家选用。九、《蓬安县志(1911—1985)》编纂    1984年4月,蓬安县委、县政府决定编修县志。5月1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成立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通知》指出:编纂县志,是蓬安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反映县情的百科全书。通过编修县志,可以了解蓬安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精神文化传统;可以摸清蓬安基本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和文化状况;可以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提供乡土教材;可以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育人民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从而有利于促进蓬安两个文明建设。为加强对编修县志工作的领导,成立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县志编修工作的指导与组织实施,并组建了县志编纂班子。《通知》要求全县各区、乡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要尽快成立部门志编纂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并确定专人进行部门志的编修工作。蓬安县第一轮社会主义新县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1989年11月14日至17日,川东北片第六次方志学术讨论会暨《蓬安县志》稿评议会在蓬安县召开,会议收到评议文稿63篇,修改意见1000余条。    1994年11月,《蓬安县志(1911—1985)》118万字,彩图31幅,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996年12月,《蓬安县志(1911—1985)》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8月,《蓬安县志(1911—1985)》获全国地方志书二等奖。   1996年12月,《蓬安县志(1991—1985)》获四川省第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方志类一等奖。1997年8月,获全国地方志书二等奖。    1997年8月,《蓬安县志(1911-1985)》荣获全国地方志二等奖。   十、《蓬安县志(1986—2006)》编纂    2003年9月,蓬安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组织编纂〈蓬安县志〉的决定》。《决定》指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蓬安县从2003年开始,组织力量续修1986年至2006年反映蓬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的《蓬安县志》。    《决定》指出:续修《蓬安县志》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国家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重要文化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志书编修是中国规模最大、统一性最强、最具有权威性的地情汇总工作,是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的体现,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新蓬安,需要一部能全面准确反映蓬安历史与现状的县志,它不仅可为县委、县政府研究蓬安县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蓬安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也可为外界了解蓬安、认识蓬安、投资蓬安提供翔实、可信的地情资料。    《决定》要求,组织编纂《蓬安县志》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工作,实施周期长,工作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此项工作作为蓬安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来抓,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保证。将组织编纂《蓬安县志》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分年度解决。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修志工作原则,成立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或顾问,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委员。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地方志办负责拟定《蓬安县志》编纂方案和承编单位目标任务,报县委、县政府审查批准后实施。要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修志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确保志书质量。    2004年,蓬安县成立了新修《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委书记刘中伯、县政协主席苏树学为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为主任。2008年10月,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蓬安县志〉续修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单位撰写入志材料,并调整充实《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    2009年4月,县政府主持召开第二部《蓬安县志》修志工作动员会,常务副县长赵小轻作动员报告,并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6月,县政府召开部门修志人员业务培训会,强调各单位10月前将入志初稿送县地方志办审查签收。12月,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再度调整《蓬安县志》总编室组成人员,聘请县政府原副调研员魏赤中任《蓬安县志(1986—2006)》特邀执行副总编兼总编室主任,组织实施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新一轮县志编修工作,并要求在2010年6月底前完成分纂工作,年底完成总纂稿送审。    2010年1月8日,县地方志办召开编纂工作会议,具体落实编纂人员工作任务。主任魏赤中负责总纂和全面工作,并负责总述、大事记、电力等内容的分撰;伍茂林负责自然环境、教育、科技、卫生、民俗、宗教、民政、旅游等内容的分撰;费尚全负责县委、县政府、军事、人事劳动、审判检察、公安司法、交通、邮电等内容的分撰;陈忠源负责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工业、市场管理与监督、金融等内容的分撰;陈龙光负责农业、城建、文体广电、财税等内容的分撰;郑其兆负责政区、人物等内容的分撰;杜旭东负责商贸的分撰;唐国权负责经济概貌、经济改革等内容的分撰、协助郑其兆人物部分的分撰;魏兴民负责司马相如故里、计划统计等内容的分撰和附录、文献资料的收集;蒋蓉负责人口、计生等内容的分撰及资料的打印、保管;周刚负责收集图片、协助杜旭东商贸部分的分撰及资料打印。会议要求大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感,按时完成分纂工作。    2011年1月,县地方志办完成《蓬安县志(1986—2006)》总纂初稿,印制65册,分送南充市地方志办、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领导和成员单位、县志记载期间内曾在蓬安工作过的四大机构主要领导及县上相关部门进行初审。3月初,收到初审意见300多条,县地方志办组织人员逐一汇总修改。5月初,修改稿重新印制后,送南充市地方志办,迎接复审。    2011年6月16日至17日,南充市地方志办主任夏建平组织市志办副调研员于明及南充市各县、市、区志办负责人,对《蓬安县志(1986—2006)》进行复审。复审会上,市地方志办和专家提出了280多条意见。县地方志办及时组织编纂人员,认真进行分析探讨,落实人员,分工修改完善。11月下旬,完成了县志终审稿送南充市地方志办,迎接终审。    2011年12月22日,在南充大酒店9楼一号会议室举行终审验收会。会上,县地方志办领导、县政府领导就《蓬安县志(1986—2006)》编纂情况作了汇报,终审组专家分别发了言。南充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斌宣读终审验收意见,《蓬安县志(1986-2006)》通过终审。    2013年8月6日,经南充市县(市、区)志审查验收小组终审验收,一致认为:《蓬安县志(1986—2006)》政治观点正确,体例完整,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志稿质量达到出版要求,同意出版。 2014年8月,《蓬安县志(1986—2006)》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总字数174.5万字,彩图106幅。2016年,《蓬安县志(1986—2006)》获四川省第十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志书类二等奖。   2016年,《蓬安县志(1986—2006)》获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十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观今宜鉴古,无故不成今。这些珍贵的十部志书,是蓬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将以“存史、资治、教化”的独特功能,推动蓬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 【历史文化】​营山县志人物潘亨考释(上)‖毛超群
  •   在明清统编本《营山县志·诗赋》里,记载明潘亨诗共4首,现摘附于后:   游东林寺   明·邑人 潘亨营山古刹说东林,踏遍苍苔一径深。依栏松枯无鹤到,覆檐竹密有蝉吟。市人谁识禅中趣,野衲全消物外心。   一炷真檀一瓯茗,纷纷清气涤凡襟。   注:    ①野衲:乡野和尚。    ②真檀:即檀香。    ③瓯:音ōu;瓯子,盛茶的器皿。   双蓬仙迹   明·邑人 潘亨大小蓬山景最奇,海中移得几多时。云间忽见王维画,雨过疑催杜甫诗。丹灶泥封千岁药,琪花春发万年枝。   于今绝望东方朔,谁为偷桃荐寿卮。   注:    ①东方朔:汉代辞赋家。    ②卮:音zhī,古代酒器。游大云寺   明·邑人 潘亨老禅度地构禅扃,为爱群山佛顶青。入定几年忘寤寐,常斋半世脱膻腥。人间勘破三生梦,马上驮来一卷经。独坐蒲团消俗念,点头日日叹浮生。   注:    ①扃:音jiōng,门。    ②寤寐:wù mèi,寤,醒;寐,睡着。 ③膻腥:膻,音shān,荤腥的食物,暗喻尘世的污浊。   游大云寺   明·邑人 潘亨小蓬人说景偏幽,政暇蓝舆惬胜游。寻得好山当客坐,引来活水入池流。湿衣香雾蒙蒙见,伴鹤闲云片片浮。   今日尘襟天雨拂,爇檀煮茗且悠悠。   注:    ①蓝舆:竹轿,蜀人称滑竿。    ②爇檀煮茗:点燃檀香,沏上茶。 据明清统编《营山县志》载,我们可知潘亨是明代营山邑人。在潘亨的这4首诗里,分别写了营山的3个地方:东林寺、太蓬山、大云寺。   明清版统编本《营山县志》载潘亨诗四首 乾隆八年(1743年)李榕版《营山县志》载:“东林寺,治东郭,创自宋淳熙中,甲戌张献忠焚,后继姚黄渐次焚燬。大云寺,治东北四十里。在艺文中记载有《遊雲鳯山》《龙马归槽》两首诗为邑令潘亨所作。”   乾隆八年(1743年)李榕版《营山县志》载潘亨诗两首   同治翁道均版《营山县志》载潘亨诗一首    而在同治翁道均版《营山县志·艺文》中,则只载有潘亨邑令唯一一首《遊雲鳯山》。    在乾隆、同治年间的这两版县志中,都记载潘亨为邑令。而在明清版统编本里则记载潘亨为邑人,以上3个版本记载的内容,归根结底都算是清代版本的《营山县志》(虽然明清版统编本是2010年的新版),但在上述这3个版本的县志职官、选举及人物记载中,均未找到有潘亨其人的任何记载。    而在天一阁明万历王廷稷版《营山县志·艺文》中,则记载有潘亨《游玄都观》《游东林寺》《游太平寺》《游大云寺》《翠屏耸秀》《云凤呈祥》《双蓬仙迹》《九曲流泉》《龙马归槽》《石牛卧岭》《芙蓉晓日》《枇杷夕照》共12首诗。潘亨在这12首诗中除写了4首营山寺观的诗,还将明时营山最著名的八景一一作诗吟咏了一番。    现依明万历《营山县志·艺文》所载潘亨诗的先后顺序,依次附诗、截图于后:   遊玄都观   潘 亨官闲来访大罗天,霞帔翩翩列羽仙。土釜丹成馀宿火,山房经罷散轻烟。玄猿花煖寻常到,白发松高自在眠。茶罷欲归归未得,碧桃洞口又开筵。   遊东林寺   潘 亨营山古刹說東林,踏遍蒼苔一径深。倚槛松枯無鶴到,覆箬竹密有蝉吟。市人誰識禅中趣,野衲全消物外心。一炷真檀一瓯茗,紛紛清氣涤凡襟。   遊太平寺潘 亨老禅度地构禅扃,为爱群山佛顶青。入定几年忘寤寐,常斋半世脱膻腥。人间勘破三生梦,马上驮来一卷经。独坐蒲团消俗念,点头日日叹浮生。注:   这首诗在明清统编版里载名为《游大云寺》。天一阁明万历《营山县志》只载太平寺:在县北二十里,宋淳熙十六年建。无大云寺的记载。 在明清统编版里记载:太平寺:治北,四十里,明弘治年建。大云寺:治东,五十里,即小蓬寺。两寺一东一北,方位不同,潘亨《遊太平寺》而非大云寺。   遊大云寺   潘 亨小蓬人说景偏幽,政暇蓝舆惬胜游。寻得好山当客坐,引来活水入池流。湿衣香雾濛濛见,伴鹤闲云片片浮。今日尘襟天雨拂,爇檀煮茗且悠悠。翠屏耸秀   潘 亨门外山峰列翠屏,望中佳气入沧溟。半空两过龙初试,一片云开鹤声停。柱笏有时还入画,举杯相对拟忘形。春来多少闲苍冉,繍出崔家座上铭。   遊大雲寺   潘 亨小蓬人說景偏幽,政暇蓝與惬勝遊。尋得好山當客坐,引來活水入池流。湿衣香霧濛濛見,伴鹤闲雲片片浮。今日塵襟天雨拂,爇檀煮茗且悠悠。   云凤呈祥   潘 亨海上飛來兆盛時,碧桃翠竹正相宜。綵霞遥映光苞彩,旭日翠臨照羽儀。阙下啣書恩荡荡,云中化石影離離。如今又值文明世,好占淇園玉一枝。   双蓬仙跡   潘 亨大小蓬山景最奇,海中移得几多时。云间忽见王维画,雨过疑催杜甫诗。丹灶泥封千岁药,琪花春发万年枝。于今绝望东方朔,谁为偷桃荐寿卮。   九曲泉流   潘 亨九曲泉从山項來,衝崖激石势奇哉。波燈方趾睛堪爱,沫洒寒林暝不開。引去灌田冝萬頃,掬來洗耳绝尘埃。莫教容易歸蹌海,好去從龍澤九垓。   龙马归槽   潘 亨海外何年産渥洼,金羁不絡走天涯。野花繍背疑鞍重,香霧裁身似障遮。石上遺槽横絶壁,兩中仰秣卧平沙。有時鞭起随龍驭,五色雲中稳驾車。   石牛卧岭   潘 亨耕罢桑田誰为收,年年常卧此山頭。喘無丙吉憑誰問,火有田單亦自愁。春草满山常不饱,香稉遍地似成秋。于今已化为頑石,得似桃林自在不。    在现存记载潘亨诗文的四个版本《营山县志》中,只有《遊玄都观》一诗,在乾隆李榕版和同治翁道均版县志中都有记载。虽是同一首诗,在明清这3个不同版本的记载中,诗文内容也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更清楚地进行对比,现将这3个版本所载内容依次附后:   遊玄都观   潘 亨官闲来访大罗天,霞帔翩翩列羽仙。土釜丹成馀宿火,山房经罷散轻烟。玄猿花煖寻常到,白髪松高自在眠。茶罷欲归归未得,碧桃洞口又开筵。(此为天一阁明万历版所载)   遊雲鳯山潘亨 邑令官闲来访大罗天,霞帔片片列羽仙。土釜丹成籠宿火,山房经罷散轻烟。玄猿花煖寻常到,白髪松高自在眠。茶罷欲归归未得,碧桃洞口又开颜。(此为乾隆李榕版所载)   遊雲鳯山潘亨 邑令官闲来访大罗天,霞帔星冠列羽仙。土竈丹成留宿火,山房经罷散青烟。元猿花煖寻常到,白鹤松高自在眠。茶罷欲归归未得,碧桃洞口水涓涓。(此为同治翁道均版所载)    经比对发现:这3首应是潘亨所作无疑,并且诗中内容大体是相似的。但不同时期的版本,还是有记载的差异。    首先是诗名。最早天一阁中所载为《遊玄都观》,而在清代的两个版本县志中诗名都变成了《遊雲鳯山》。    其次是作者身份。天一阁并未注明潘亨的身份。而在清代的这两个县志版本中都载为邑令。(最末明清统编版则将潘亨载为邑人)    最后是诗句里的一些文字变化。万历版中的“霞帔翩翩列羽仙”原诗的“翩翩”,在乾隆版为“片片”,在同治版为“星冠”;万历版中的“土釜丹成馀宿火,山房经罷散轻烟”原诗的“馀”,在乾隆版为“籠”。在同治版中“釜”为“竈”,“馀”为“留”,“轻”为“青”;万历版中的“玄猿花煖寻常到,白髪松高自在眠”在同治版中“玄”为“元”,“髪”为“鹤”;万历版中最末一句“又开筵”,在乾隆版为“又开筵”,在同治版则为“水涓涓”。    总的来说,与明万历版所载诗文相比较,乾隆版只有3处4字差异,但在更晚的同治版中,则有7处10字的差异。造成这样的原因,笔者猜想应是明代的原诗内容所载文字已是漫漶缺失不清,故而这两次修志抄录时,就是由当时修纂之人根据诗意人为添加所致。    潘亨原创的《游玄都观》一诗,从明代到清代的三次县志记载,从诗名和诗文部分文字内容发生了上述变化。潘亨这首诗明清所载诗名,其实分别指玄都观与雲鳯山这两个地名,在天一阁《营山县志》卷之一山川中载:雲鳯山在北门外五百步恍若雲中飞鳯亦八景之一,也故曰雲鳯呈祥。在卷之八观寺中载:玄都观在县北关外雲鳯山,正统中道士汪應能建。    明代潘亨所写的玄都观,其实就建在云凤山上,云凤就在营山县城现云凤大桥星悦城位置,以前那里有一座小山,叫云凤山,自古都是营山县城的风水之地,故而也就有了明代《营山县志》记载的营山八景之一的云凤呈祥。    诗名从玄都观到云凤山的变化,可能是后来编撰县志的人觉得云凤山的名气远大于玄都观,或玄都观在潘亨所见写诗之时比较有名,但到后来乾隆时或许已没落,乃至毁败无存、无人知晓吧。    既然最早的明万历版县志中载为《遊玄都观》,可以想象当初潘亨写此诗,就是专门为游玄都观而写的。那么,当时玄都观是一定真实存在的。既然他称玄都道观为大罗天,那么当时玄都道观一定是相当有规模气派的。从诗里还可看到,那时有黑色的猿猴出现,还有白发修道的道士和高大的松树,那里还有一个长满碧桃的洞口。    随着营山县城最近几十年的巨变,原来被誉为八景之一的云凤山早已被城市建设夷为平地。关于云凤山的旧址和记忆,除过去的老人和县志里的这些记载外,现在知道的人已越来越少了。幸好有潘亨等人写玄都观和云凤山的几首诗遗留了下来,让我们知道原来玄都观就建在云凤山上,云凤山上原来在明正统年间时还建有一座玄都观。   天一阁明万历王廷稷版《营山县志》载潘亨诗12首,现依次附诗与县志截图于后:   
  • 【历史文化】​营山县志人物潘亨考释(中)‖毛超群
  •   明万历《营山县志》只载录潘亨的12首诗,对潘亨的身份没有任何交代。但清代纂修的县志对潘亨的身份记载却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记载:一为邑令,一为邑人。但无论哪种说法,在历代《营山县志》职官、选举和人物中,都找不到可作为证据的记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版本的《营山县志》,都没有将潘亨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早在明万历版《营山县志》修纂前,一定有一个叫潘亨的人,真真实实游览过“营山八景”和那几处寺观,还用心写下了这12首诗来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虽然,潘亨在《营山县志》留下了这12首诗,但遗憾的是在营山历代版本的县志中,都没有更多关于潘亨其人的记载。    笔者正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竟无意间在李成林修纂的清康熙《顺庆府志》中找到了潘亨的记载:   《顺庆府志》卷三秩官载:明同知潘亨,直隷山陽人,举人,成化二年任。诸廷儀,陕西宁夏人,举人,成化十八年任。    直隷山陽,即今山阳县,是清代以前江苏省的一个旧县名。唐代、北宋、南宋均为楚州的首县;明、清时期均为淮安府的首县。因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1914年改为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    据《顺庆府志》记载,可知潘亨是山阳县举人,成化二年(1466年)任顺庆同知。潘亨之后,继任为诸廷儀,陕西宁夏人,举人,成化十八年任。但查嘉靖《宁夏新志》选举志并无举人诸廷儀,只有举人朱迋儀,景泰丙子科一名,朱迋儀,四川顺庆府同知。   《宁夏新志》是嘉靖十八年杨守礼主持纂修的,景泰丙子科只考取朱迋儀一名举人,《宁夏新志》对于朱迋儀的中举时间和顺庆府任同知一事都记载得非常清楚。故康熙二十年由李成林编纂的《顺庆府志》所记载的诸廷儀应是有误,准确记载应该为:朱迋儀。   以上为《宁夏新志》记载朱迋儀的信息    这个朱迋儀虽然在顺庆府那时只是一个同知,但后来还升任为湖广常德府事,薛瑄曾撰文《送朱知府赴任序》,里面就记载有“南京山东道监察御史朱廷仪为天官推选,遂受朝命,升知湖广常德府事”。不过,在《常德府志》职官录中,却没有朱迋儀或朱廷仪任知府的记载。    遗憾的是,嘉靖《宁夏新志》卷二选举所载的“朱迋儀”,在后来的志书中竟多是记载为“朱廷儀”,虽只是恍若一字的“迋”“廷”之差。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到底是“朱廷儀”还是“朱迋儀”,只知嘉靖《宁夏新志》是关于这位朱举人最近的志书。    对于诸多史料记载中的“朱迋儀”来说,因时光岁月的相隔悄然造成的名字之误,相比与康熙版《顺庆府志》记载的“诸廷儀”来说,又幸运得多,至少朱姓没有变成诸姓。因明末清初的兵燹,康熙年间,李成林在纂修此版《顺庆府志》时,如其序中所言“典籍散遗,志乘剥落,隻字莫睹者历有年”,其实是没有什么可靠的旧志可以借鉴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修纂出来的《顺庆府志》难免会出现很多诸如此类的误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顺庆府志》记载潘亨之后,诸廷儀(朱迋儀)成化十八年(1482年)任顺庆同知,潘亨在顺庆任同知竟长达16年。    同知,是明朝设置的一个官名,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主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在康熙李成林主持纂修的《顺庆府志》里,还记载有潘亨在西充和广安留下的两首诗作。    《谒纪侯庙》西充   明·潘亨 县尹   魏巍杰阁俯南山,烜赫威灵宇宙间。   荥泽焚身全汉业,沛中剑识龙颜。   石桥水满虹留影,松树烟消鹤自还。   今日登临成感慨,落花飞雨正斑斑。注:    ①荥泽:荥阳城。 ②龙颜:刘邦。    《顺庆府志》在涉及西充县的记载中,收录了潘亨的一首《谒纪侯庙》,还有郡守张海的一首《过纪将军祠》。   《过纪将军祠》西充   明·张海 郡守   秦人失鹿世争强,楚汉相持几战场。   高祖百年成汉业,将军一死解荥阳。   功同樊哙照雄羽,计鄙荆轲刺始皇。   不独于今名不泯,昭昭功烈海天长。    《西充县志·艺文》也载有潘亨的这首诗,但将其载为潘亨識,郡守。西充是顺庆的属县,自然《西充县志》记载潘亨識的身份为郡守,就应该是顺庆府的郡守。这显然有误。   《顺庆府志》在涉及广安的记载中,也收录了潘亨和张海各写的一首《题兴国寺石壁》诗。   《题兴国寺石壁》广安   明·张海 郡守   上方台殿倚晴峦,百转丹梯未易攀。   荒径草深寒鹭宿,澄潭云合雨龙还。   红尘滚滚浮生界,玉树森森望子山。   一段风烟看不尽,马头龙烛落人寰。   《题兴国寺石壁》广安   明·潘亨 同知   兹山出天末,盘旋知几重。   云埋石路窄,肩舆若难通。   亭午至山寺,倒履出远公。   风传殿角鼓,云过槛前钟。   冯郎已化鹤,有岭当前峰。   神仙杳何许,千载留奇踪。   下有千尺潭,曲折蟠虬龙。   奔流灑寒雪,十里开腥风。   山空万籁寂,野花铺地红。   千灵悉呵护,诸天咸职供。   元猿攀碧柯,白鹤巢苍松。   但觉世虑悉,倏迩诗兴浓。   援笔写长题,词抽不暇工。   安得丹丘子,与之醉醇醲。   便欲谢尘缘,依此金人宫。   逍遥天地间,脱畧闤阓中。   所愧徒碌碌,簪裾亦何容。   注:    ①天末:天边。    ②盘旋知几重:不知道有多少重盘旋、曲折。    ③肩舆:轿子之类的代步工具,由人抬着走。    ④若,语助词,无实意。    ⑤亭午:正午,中午。    ⑥倒履出远公:高僧慌忙出迎。倒履,急于出迎,把鞋子穿倒,形容热情迎客。远公: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之东林寺,世人称为远公,此处借指高僧。    ⑦风传殿角鼓:风中传来殿角的鼓声。    ⑧云过槛前钟:云朵飘过寺门槛前的大钟。    ⑨冯郎:指冯绲将军,传说他成仙后在此乘鹤而去。    ⑩有岭当前峰:将山岭当作前锋。    ⑪神仙:指上句冯绲。    ⑫杳何许:不知道去了哪里,杳无踪迹。    在《广安州志》中也记载有潘亨和张海各写的《题兴国寺石壁》,与《顺庆府志》所载内容一样。但在职官记载中“张海嘉靖中知州,潘亨万历中任州同知”。张海和潘亨的名字和官职都没有什么问题,但记载的任职时间却与康熙《顺庆府志》有很大的出入。   《顺庆府志》记载知州张海和同知潘亨都是明成化年间在顺庆府。而无论咸丰版《广安州志》还是光绪周克堃版《广安州新志》,都记载为“张海嘉靖中知州,潘亨万历中任州同知”。从周克堃编纂的《广安州新志》职官记载,是明确将张海和潘亨记载为广安州的职官,而非顺庆府的职官。    我们这里姑且不论《广安州志》在职官里记载张海和潘亨到底是广安州的知州和州同知,还是顺庆府的知州和州同知,单说同样是这两个人,记载的时间却与《顺庆府志》记载的成化年间,相差很大。   成化(1465—1487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七月),即使成化最末一年,与嘉靖元年最少也相差35年,而与万历元年则最少也相差了86年。    但以潘亨来说,如以《顺庆府志》的成化二年(1466年)任顺庆同知计算起,到《广安新志》记载的万历中任广安同知,我们只以最早的万历元年(1573年)来计算的话,二者之间,对于潘亨这个人的时间记载,其间的跨度竟长达107年。如此巨大的时间差异,到底是哪一版志书出现了错误?我们现在看到有关潘亨、张海的职官及任职时间记载,到底真相是怎样的呢?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Baidu
map